蜜汁樱桃 - 其他小说 - 第一氏族在线阅读 - 章三二五 中流砥柱(2)

章三二五 中流砥柱(2)

    下了差,陈景河换上常服,坐着一辆马车,来到城中最大的珍宝阁。

    掌柜跟陈景河颇为熟悉,作为官府的实权大人物,陈景河家产丰厚,经常到这里来散财,是这里的重要顾客。

    掌柜殷勤的将他请上二楼雅间,奉上了最好的茶水糕点,询问陈景河今日来是想买些什么,并介绍店里新到的好东西。

    “不用这般麻烦,本官今日过来,非是想要买些什么,而是有好东西给你瞧瞧。”

    陈景河老神在在的摆摆手,他没有故意摆架子,一副平易近人的模样,却又不忘自称本官,处处显露自己高人一等。

    说着,陈景河身边的两个随从,将手里捧着的盒子放到桌上,盒子看起来平平无奇,但一打开,里面的珍宝便让掌柜眼前一亮。

    一颗极品走盘珠,一颗西域红宝石,虽然称不上人间极品,但也是难得一见,价值非凡。

    陈景河大大方方的让掌柜先品鉴,自己喝了半盏茶,在对方惊叹连连时,从袖中掏出一份单子,交给对方,高高在上的道:

    “这样的好东西,本官今日带了二十多件过来,若是掌柜收得下,库房里还有许多。”

    掌柜这才明白,陈景河今日不是来卖货,而是来出货的,诧异之余,接过单子一看,顿时心情复杂,竟然是半响没开口。

    “这些珍宝,似乎是云家、何家等豪族的捐献之物?”掌柜试探着问。

    那颗走盘珠就是去年从珍宝阁卖出去的,当时是云家所得,品质上佳的货物,掌柜能记住很久,而且一眼便可以辨认出。

    单子上的东西,有一些只是看名字和标价,掌柜就能回忆起来。

    “珍宝毕竟是珍宝,不能直接用来对敌,云、何等家族捐献这些,也是想他们变成将士身上的战袍、手中的兵刃,这些事自然就得本官来做。”

    陈景河一番话说得云淡风轻,就在掌柜恍然的时候,又不着痕迹的补充道:

    “不过郓州大战在即,人心惶惶,珍宝只怕卖不出好价格,掌柜若是要出货,还是选在其它的繁华之地为好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掌柜彻底明白过来,如果陈景河是一心为公,根本不需要避讳什么,不让被捐献的珍宝出现在郓州,是因为对方心中有鬼。

    如果是几件宝物,掌柜能自己拿主意,但是看陈景河的意思,这场交易的规模会很大,他必须要请示珍宝阁的东家。

    能够开得起珍宝阁的,自然不是什么小人物,更何况这还是郓州最大的珍宝阁。饶是如此,店铺东家在得到掌柜的禀报后,还是感觉到了力有不逮。

    不过陈景河要求的价格,只是宝物原价的七八成,诱惑力太大,东家在权衡之后,找来了一些交好的同行,一起跟着陈景河去了府库。

    就这样,短短几天之内,府库的珍宝就到了另一群富人手里,而陈景河赚得盆满钵满——这并不是说,他给官府换取了多少钱粮。

    实际上,珍宝收益的大半,都进了他跟刺史等相关官员的口袋,只留下不到三成银子留在府库,会用于接下来的战争。

    借此机会,陈景河等刺史府官员,都狠狠发了一笔横财。作为高阶官员,他们吃的脑满肠肥,普通官吏当然得不到那么多银子,但也都分到了不少实质好处。

    而平日里就跟他们来往甚密,多有利益勾连的珍宝阁东家等富商,这些平民百姓眼中高不可攀的权贵大人物,也因为低价买进了这些宝物,得到了不菲利润。

    就是在这时,云家家主云雍,跟着陈奕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探跟走访,对官府的各种作为有了基本认知。

    同样是在这时,北胡兵马主攻郓州的消息,在大都督府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因为晋地战事激烈,大都督赵玄极不在汴梁,大都督府主事的副大都督韩昭,虽然对消息的准确性存有疑虑,但还是选择了立即去见皇帝。

    宋治听完韩昭的禀报,同样感觉到无法相信。

    胡人从卫州出发进攻杨柳城,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河北地活动的斥候,辛辛苦苦打探到的消息,如今大战在即,大都督府却说胡人主攻方向有变?

    而且消息来源不是大都督府本身的探子,只是赵氏经商的族人,这让宋治如何接受?

    若不是跟着消息一起来的文书中,记载有大量郓州对岸松林镇等地,许多可疑的胡人兵马调动记录,宋治都不会跟韩昭正经探讨这事。

    宋治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看了那些记录,将文书递给了被他召集起来的三省、兵部、枢密院等大臣,自己凝神思索。

    “陛下,这些记录非常详细,绝对不会是空xue来风,一旦胡人是佯攻杨柳城,那么以我们布置在郓州方向的兵力,绝对挡不住对方的奇袭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,当务之急,朝廷应该立即派人去松林镇等地,核实军情!”

    首先说话的是兵部侍郎魏无羡,作为在西域军功赫赫的将门子弟,熟知兵事的重臣,在宰相、参知政事都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,他当仁不让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韩昭立即表示赞同。

    “先前朝廷之所以判断胡人主攻杨柳城,也是综合了斥候们上报的种种胡人兵马调动的痕迹,若不是正确确凿,朝廷怎么会将大军布置在杨柳城?

    “现如今,就因为几个赵氏族人的消息,我们就要怀疑先前的严谨判断,未免太过轻率。

    “大战迫在眉睫,胡人兵马不仅在紧锣密鼓的调动,胡人大修行者也都出现在了黄河沿线,此时此刻要确认胡人兵马虚实,必须派遣大量高手渡过黄河,届时免不得跟胡人强者交手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王极境不占优势,若是在战前就折损了好些,那可就是自乱阵脚了!”出言反驳的是参知政事孔严华。

    自打放弃了劝说皇帝跟北胡议和的打算,这些时日他就没做什么要紧事,加上大齐文武分流,他对战事不怎么了解,寻常议事的时候,很难插得上话,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套话,存在感明显降低。

    眼下终于碰到了点事,他便迫不及待发表不同于众人的言论,突显自己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魏无羡本就看孔严华这种,只会玩弄权术的寒门官员不顺眼,当下脸色就阴沉下来:“胡人不善水战,冒然渡河,进攻我们重兵布防的杨柳城,本就是下策!

    “眼下他们避实就虚,佯攻杨柳城实攻郓州,再从郓州走陆路进逼汴梁,跟卫州方向的兵马相互配合,才是兵法韬略的上佳之选。

    “之前朝廷的斥候,之所以会在卫州一带,发现胡人兵马大规模聚集,很可能就是胡人在迷惑我们。

    “至于王极境......朝廷的大修行者,哪一个不是身负国恩,被黎民百姓寄予保家卫国的厚望?而今需要他们上阵,岂能因为惧怕折损而裹足不前?

    “再者,赵氏族人精通战事,已经是众所周知,他们发现了胡人的兵马调动迹象,朝廷怎能无视?要是胡人果真攻了郓州,中原战局糜烂,参知政事可担得起这个责任?”

    面对魏无羡的逼问,孔严华根本无法反驳,但他依然义正言辞:“本公只是认为军国大事,应该稳重一些,不该听风就是雨,侍郎这就要开始推诿责任了?”

    “十万火急的关头,军情阵容拖延?你一介书生,不知沙场之事就最好闭嘴!误国误民说的就是你这样的!”魏无羡这话说得杀意四射。

    身为参知政事,二品大员,竟然被魏无羡一个四品侍郎如此喝斥,孔严华不禁恼羞成怒。

    他本想跟魏无羡针锋相对,但看到对方阴沉沉的双眼,察觉到对方身上山一般厚重的杀气,联想起对方在西域杀人如麻的辉煌战绩,一时间又有些胆怯。

    好在宋治及时开口,制止了这场争论,他现在最烦看到的,就是大臣们争执不休,闹得脸红耳赤,没有一点齐心协力,同谋国事的样子:

    “兹事体大,容不得错漏,两日之内,大都督府必须查清事态!汴梁的王极境修行者,大都督府都可以协调。”

    韩昭松了口气,连忙应诺。

    话说到这里,事情本来就议完了,但宋治却没有让众人离开的意思。

    他眼神变幻半响,好想在认真思考什么,就在众人不明所以的时候,他眉宇肃然道:

    “国战大局,本该由大都督统领,但眼下晋地战事激烈,且不容有失,大都督必须在晋阳坐镇。朕,拟调振武将军到汴梁来,协助大都督府参谋战局,诸卿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众人莫不深受震动,一时间脸色各异,都没有说话,殿中落针可闻。

    振武将军,说的便是赵宁,宋治刚刚加封的,三品。

    魏无羡、韩昭、孔严华等人,都在寻思宋治这话的深意。在弄清楚皇帝的意思前,大家都不好冒然说什么。

    宋治其实没有格外的深意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是没有战争之外的用意。

    国战到了今天,谁是皇朝肱骨,谁是镇国栋梁,已经再明显不过。

    在大齐连战连败的情况下,只有雁门军守住了雁门关,虽说后来撤退了,但也是迫于大局,且撤得高明,没有损兵折将。

    以北胡战力强悍,横扫河北地,禁军与防御使军队都难以抗衡的情况,察拉罕进攻晋地数月,却被阻拦在井陉关、承天关外,连晋地大门都进不去。

    赵氏是大齐皇朝第一将门,这在平日,就是一种地位的象征,但在国战时期,赵氏体现出的实力,才让人真正意识到了,第一勋贵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宋治不倚重赵氏,不重用赵氏族人,那岂不是脑袋被驴踢了?

    “乾符七年,在凤鸣山一战中,振武将军就已经展现出惊才绝艳之能,助雁门军击败了北胡大军,彼时还有人对他的战功心怀疑虑。

    “如今,振武将军已经是王极境中期的强者,跟察拉罕交手而能伤之,坐镇晋地门户则能让井陉关、承天关稳如泰山。

    “眼下北胡进攻中原在即,朕要调振伟将军过来,诸卿难道还有什么疑问?”宋治对众人的反应颇为不满。

    见宋治确实是要重用赵宁,而不是把他也弄到汴梁来做人质,亦或是削弱河东军的力量,魏无羡跟韩昭相视一眼,都暗暗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孔严华硬着头皮道:“振武将军毕竟年轻,恐怕经验不足......”

    “有才不在年高,霍去病横扫匈奴的时候,不也是年纪轻轻?这件事就这么定了,无须再议!”宋治打断了孔严华的话,言语中充满不耐之意。

    今日议事,对方老是纠缠这些有的没的东西,让他心里很不愉快,觉得对方根本看不清失态,连带着对孔严华的才能都产生了很大质疑。

    这都什么时候了,大都督府连北胡兵马的真正动向都弄不清,还要靠赵氏族人的消息,来帮助朝廷判断敌军虚实,自己还不加倍倚重赵氏,难道要等皇朝灭亡了再后悔?

    孔严华等人更是无能,明明不通战事,却喜欢胡乱说话,把自己的本职做好不比什么都强?

    一个个往日里都是精明之辈,自己用的得心应手,怎么到了关键时候,没显露出社稷之才,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也就罢了,怎么还这么不经事?

    宋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。